大事不糊涂的故事

大事不糊涂
北宋时期,谏议大夫吕端办事公正,是非分明。他为人谦虚谨慎,宋太宗十分信任他,他的名声位于寇准之下。宋太宗不满当时的宰相吕蒙正,想让吕端取代,征询大臣的意见。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。宋太宗说吕端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。
大事不糊涂典故出处

《宋史·吕端传》:“太宗欲相端。或曰:‘端为人糊涂。’太宗曰:‘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。’决意相之。”

大事不糊涂的意思

大事:重大的事情。指在重大的事情上头脑清醒,毫不含糊,能坚持原则。 查看详情 »

推荐成语故事

东汉末年,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、黄巾军、吕布、袁术、袁绍、刘表等地方势力,控制北方领土。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,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,凯旋后作《步出夏门行》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
唐朝初年,李勣忠心效力朝廷,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可托付大事的人。一次李勣生了重病,医生说要用胡须作药引。皇帝立即自剪胡须给他当药引和药,不久李勣病愈入朝拜谢,磕头磕到流血。皇帝说:“这没什么,我是在为江山社稷考虑。”
东汉时期,汉灵帝派羊续担任南阳太守。羊续只带一名随从前往,微服私访后上任。他决心以自己的清廉树立官场榜样,府丞焦俭送来一条他爱吃的鲜鲤鱼,推辞不掉,就只好让仆人将鱼挂在屋外,晒成鱼干,从此就没人敢给他送礼了。
唐朝时期,郑愔被派去任吏部侍郎,掌管下级官吏的选拔,当时官场十分黑暗,贪污腐化成风,不向吏部官员行贿就要不到美差。有一个待选的官吏把100钱系到靴带上,郑愔见了觉得奇怪,就问他缘故。对方说:“当今之选,非钱不行。”
春秋时期,齐国发生内乱,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。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,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,任命管仲为相国,齐桓公想成就霸业,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。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
春秋时期,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,孙武回答说用兵布阵应该像蛇一样反击猎手,蛇形阵能够首尾兼顾成为一个整体,孙武说吴国人与敌对的越国人同舟遇到风浪都能同舟共济,何况这些无仇的士兵呢?
金章宗时期,元帅高琪推荐王戢任副统军,镇守涿鹿关,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军南下,在涿鹿激战三天,终于抓住了王戢。王戢昂然说自己深受金主恩惠,发誓捐躯报国,为主殉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成吉思汗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放了他。
战国时期,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十分爱才好客,对天下能人贤士十分敬仰。他听说夷门监侯嬴见多识广,是个气节很高的隐士,就亲自赶马车去请他。侯嬴毫不客气上车,路上碰到熟人朱亥,故意冷落信陵君,而信陵君谦虚地把左面尊位留给他。
三国时期,魏国尚书郎邓艾很有谋略而且英勇善战,被任命为征西将军。他向魏元帝上书乘势攻击蜀军,他率军从阴平小路进步,经过700里无人之境出其不意到达江油,并轻取该城与绵竹,迫使蜀后主刘禅亲自向邓艾投降。
三国时期,关羽麦城战败被孙权杀害,张昭建议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,好让刘备攻打曹操。孙权命人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,司马懿识破孙权嫁祸于人的阴谋,于是用重臣的礼仪厚葬关羽,并封关羽为荆王,使孙权的计谋落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