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意孤行
成语解释:行:行动。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,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。
常用程度:常用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感情色彩:贬义词
语法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顽固派。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示例:茅盾《子夜》:“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~那番话,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!”
典故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禹为人廉倨。为吏以来,舍无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近义词:自以为是、固执己见、死心塌地
反义词:博采众长、虚怀若谷
英文翻译:take the bit between one's teeth <to have one's own way; to throw off control>
日文翻译:ひたすら自分(じぶん)の意見(いけん)を押(お)し通(とお)す
俄文翻译:своевольничать <поступать своевольно>
其他语言:<德>eigenmǎchtig handeln <eigensinnig seinen Weg weiter verfolgen><法>n'en faire qu'à sa tête
成语谜面:思思想想一人走
成语故事:西汉时期,汉武帝重用御史赵禹为太中大夫,与张汤共同制定国家法律,为了严格约束官吏,他制订“知罪不举发”和“官吏犯罪上下连坐”等法律。官员们纷纷带上厚礼去赵禹要求更改法律,赵禹则一意孤行把他们的礼物一一退回。